今年是记录“产品奇遇”的第三年(20222021),年末时回看之前记录使用过的应用与产品,有的在需求完结后已经不太使用了,有的则遇到了不错的平替,也有的在一直使用中,并发掘出了新的场景。

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有新鲜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仍然有好奇与热情去了解、使用这些或许会给我带来变化的产品,这种感觉非常好。


ChatGPT

啊,GPT,如果不恰当地将接连涌现的 LLMs 比做众神,那 GPT 就是无所争议的唯一真神。

ChatGPT 作为 OpenAI 当初为了抢在潜在竞争对手之前发布而加紧上线的生成式文本服务,不仅定义了这一时代生成式 A.I. 的交互范式,其模型也成为衡量同类产品能力的标准。我对能够在这充满变化的一年能够在 ChatGPT 帮助下完成许多成就,并体会到其出色的生成与预测能力感到激动。

技术进步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但思考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的。如果你没有因为 GPT 的高效与意料之外的出色而感到惊喜,你也可能没有捕捉到它足以改变生活的细微因素;但如果你也没有对产生变化的生活所带来的潜在威胁,那我认为思绪里还缺少一些谨慎与危机感。

Obsidian

今年我开始在更多场景下使用 Obsidian,也获得不少收获。如同那句“笔记的核心价值,在于增援未来的自己”所提到的,我认为 Obsidian 在信息整理与提炼方面的优势,足以预见这些内容在当下或将来某天给我带来的帮助。

同时“File over app”这个将文件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理念在今年完全打动了我:一旦你开始思考文档的持续性,你也会考虑思考本身的持续性。所以在我今年逐步完善的笔记 SOP 中,Obsidian 显得愈发重要,也让其他笔记应用显得没那么重要。

Obsidian 今年更新的文档属性给原本就非常强大的双链提供更多灵活的用法,同时重构的表格渲染也给 Markdown 格式文档带来奇妙的易用性与良好体验。明年的一个期待是能够有更好的 A.I. 能力能够配合形成更好的工作流。

X

即便媒体和广告商纷纷宣告出走马斯克完全收购后的 X,X 还是最主流也最常用的公共社交与媒体平台,我相信这一年的热点事件,没有哪个只出现在 Thread,Mastod*n,甚至是更小众的 Bluesky,而像 A.I.、产品、设计和技术等领域,X 仍然是能够最快获取信息的平台。

这也是为什么我去年底接触 A.I. 后重新启用了 X,将其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的原因。与其通过其他渠道等待他人转述有所删减的二手信息,为什么不直接站在源头,建立自己对信息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从 X 自身调整看,推出 Premium,给创作者发钱,支持短视频信息流,接入 Grok 等,我觉得马斯克对信息的认知,比批评他的媒体或评论家等都要来得更深刻一些。

Reader by Readwise

Readwise 推出的 Reader 在今年迅速地成为了我最重要的信息汇总工具,所有 Newsletter 订阅,RSS 订阅,页面、视频等,我都已经习惯通过各种插件和转接规则,将这些不断更新的内容汇总到 Reader 里,再定期阅读这些更新,并值得高亮的标记高亮,需要额外备注的也顺带写下笔记。

所有信息在经过汇总、阅读与提炼之后,会进入你的 Readwise 资料库,而 Readwise 本身一款类似 Anki 的记忆曲线应用。通过其自研的 Mastery 间隔记忆算法,每天从资料库中推送那些用户可能已经接近于遗忘的内容,帮助更好地形成记忆。

多数情况下,我将那些标记为高亮的内容托付给了 Readwise,而它也解决了这些内容所面临的长期问题:如果记录在其他应用中,多半会在较短的某个时间内就被完全忘记了。

沉浸式翻译

如果今天要在这些产品里加个“最”字变成“最常用”,我会选择只保留“沉浸式翻译”。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这样一款插件在今年才做出来,是因为 LLMs 的出现让低成本翻译具备可能性吗?但事实上我使用插件时常用的引擎还是谷歌翻译,这跟我直接使用 Chrome 自带翻译的效果差不多。思前想后,最大的差异还是在文本范围和双语布局这一点上。可以说我通过这款插件第一次理解双语编排的妙处,也帮助我成倍提升了获取信息的速度与质量。

我对希望通过翻译教会我英语的扩展与应用兴趣不大,沉浸式翻译做的较好的一点可能也在于它也没有尝试在翻译之外尝试“教”我一些什么。此外它对于提升不同语言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这方面做得也非常好。

Arc Browser

Arc Browser 对多年未有改变浏览器功能,如标签页、收藏夹和用户档案 Profile 等等的思考是令人惊叹的,最终呈现出来的产品体验也非常棒。最直观的感受是在浏览器实例内实现了对标签页的拆分,对以往使用多个实例实现标签页并排的习惯是一种冲击。另外 Peek window 的应用也是提高浏览效率的好功能。

前段时间 Arc Browser 推出了结合 A.I. 能力的 Arc Max,其中基于 LLM 的与页面对话、链接悬停展示页面内容摘要,以及快速提交 ChatGPT 对话等都是我日常使用中觉得很衬手的功能。

我当前的想法就是 Arc for Windows 早点公测并快进到正式上线(据说现在也只有不到 100 人获得了内测资格)。

看理想

看理想今年来到第五周年。今年的《八分》结束得早,半年过去了还没开启第五季,联想第四季里的不时空缺以及道长离开看理想,也不知节目会在 2024 年更早些时候回归,还是有其他计划。

下半年我开始听之前购入但没听完的节目,比如收获最多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生活在媒介中》《冷战的故事》以及年底因机缘巧合开始听起来的《人生解忧佛学入门》,不时推出的新节目还是一贯的品味与质量在线。

微信读书

感谢微信读书的打卡活动,我在今年5月和9月分别参加了一次 30 天的打卡活动,有效地督促了自己更主动阅读,也使得今年的完成阅读数量是最近这几年最多的,涨幅大约15%。

然而参与活动存在一些后遗症,就是我在其中间歇以及年末的这两三个月里其实没怎么读书,可能这种运动式读书法对我原有的读书习惯还是存在不小的冲击,我还是适合那种更平缓一些的阅读节奏。

微信读书今年最令人惊喜的更新是基于 A.I. 的全书译文,意味着(还)没在国内发行中文版的图书,只要你能找到资源传上微信读书,就能读到中英双语版本。即便译文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整段皆无,但也是当前最便利的第一时间阅读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了。

Substack

最近几天因为 CEO 的某些言论,有不少创作者声明即将离开 Substack,但不可否认的是,Substack 仍然是当下拥有最高内容质量的创作平台。

如今除了同类型但手续费更低的其他竞品,像 X 也允许用户为单条内容设置付费墙来获得来自订阅者更直接的收益,Substack 也逐渐扩展了音频、视频等内容来拉拢更多不同类型的创作者。

我估算今年我所增加的阅读量中有至少一半来源于不同作者维护的 Newsletter,其中印象较深有 The Beautiful Mess,Lenny’s Newsletter,Not Boring,SemiAnalysis 和 ByteByteGo 等。

Figma

去年转向 MasterGo 一年后,今年下半年我又换回 Figma 作为主力交付工具。原因是原先两者差异导致团队工作流程中出现的不便因素,由于项目与流程变动都逐渐消失了。不再需要考虑太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Figma 还是毫无争议的用着最舒服的行业 No.1 。

对我来说,Figma 今年最重要的两个更新,一是变量 Variables,二是 FigJam AI。前者自发布以来不断地给越来越多的参数添加变量绑定,在设计与测试不同屏幕尺寸、颜色模式或本地化等场景提供了极大便利性。FigJam AI 这边则解决了协作与思考等场景下许多时候不知该从何入手的问题,而使用方式上的相对自由,也挺好的弥补生成式 AI 常见的对齐问题。

我对 Figma 明年的期待是会如何把早些时候收购的 Diagram 做的那套 UI 生成式工具整合起来,感觉会对现有工作流程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明年一定

除了这些用得较多的产品,我还期待明年可以在其他一些产品服务中挖掘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 Raycast,断断续续有在用,但没有用得很流畅,从少数已经很自然的动作来推断,我觉得只要我继续用得足够多,那也一定能用得足够溜。
  • 小宇宙,下一年计划通过小宇宙发现多些有意思的内容,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把收听时间顶上去(收听自己的播客不算在内)。
  • Spline,产品设计领域中越来越多地涉及 3D 物件,或许 Spline 是个不错的入门与应用工具。
  • 双拼,今年本来说要学会双拼输入法,前前后后练了一两个月,着急起来打字还是习惯用全拼,明年我一定拿下 💪

(完)